金秋九月,清风送爽,太和大地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在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庆丰收·促和美”的浓厚氛围中,太和区以果为媒、以节聚势,串联起六档农文旅融合发展嘉年华活动,不仅让枝头的硕果化作百姓手中的“致富果”,更以“品类丰富、品质优良、品牌初显”的产业格局,奏响了乡村振兴的铿锵乐章。截至今年三季度,太和区水果总产量突破6904吨,同比增长5.4个百分点,这份沉甸甸的丰收答卷,既是全区深耕水果产业的生动注脚,更是万千种植户用汗水浇灌出的幸福图景。
特色产区竞芬芳,千园万果溢清香
走进太和区的田野乡间,一幅“一村一品、一园一韵”的丰收画卷徐徐展开。在三屯千亩梨园,春日曾如云似雪的梨花早已化作枝头沉甸甸的果实,金黄的梨果挂满枝头,微风拂过,清甜的果香便随风飘荡,吸引着周边游客驻足品尝。陈家沟早金酥梨种植园内,种植户们深耕技术革新,通过精细化水肥管理与早熟品种培育,让“太和早梨”比普通品种提前半月上市,凭借脆嫩多汁的口感抢占市场先机,“太和味道”的口碑在消费者口中广为流传。董家沟的枣树林里更是一派繁忙景象,村民们弯腰采摘、细心分拣,红彤彤的金铃大枣圆润饱满,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更成为带动村民经济增收的“黄金果”,每年远销沈阳、北京等地,让小枣子走出了大山,走进了千家万户。
更令人瞩目的是,太和区采摘设施农业正以“异军突起”之势,为水果产业注入新活力。凤桐彤种植基地里,工作人员对铁皮柿子、芭乐果进行精细化田间管护,从疏花疏果到病虫害绿色防控,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确保柿子果形周正、甜度达标;丹东九九草莓大棚内,温暖湿润的环境孕育出颗颗饱满的草莓,鲜红的果肉裹着晶莹的糖霜,成为采摘游的“爆款”产品;校卫村紫荆农业园更是将“精致农业”做到极致,妮娜皇后葡萄以其浓郁的玫瑰香气、饱满的颗粒成为高端水果市场的“新宠”,樱桃种植区则通过控温技术实现错峰上市,让“春果第一枝”的鲜甜延续更久;二屯嘉欧农业的阳光玫瑰葡萄种植基地,通过严格的品质把控标准,从果穗修剪到糖分检测,每一串葡萄都经过层层筛选,最终以“果粒均匀、脆甜无籽”的特质赢得市场青睐。这些设施农业的蓬勃发展,不仅打破了季节与地域的限制,更让太和水果实现了“四季有鲜品、全年能采摘”的产业新形态。
畅通产销强赋能,品牌出圈拓新局
丰收的喜悦,不仅在于“产得出”,更在于“卖得好”。为破解水果供应链难题,打通农产品上行“最后一公里”,太和区主动作为、精准发力,一方面整合辖区内优质水果资源,建立“种植户+合作社+企业”的联动机制,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品牌,提升水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积极搭建产销对接平台,谋划参与多场助农惠农活动,其中9月27日举办的“锦秀百果·金秋盛宴”——锦州市首届水果节暨电商直播水果供应链选品对接活动,作为2025年锦州农博会分会场,更是为太和水果搭建了走向全国的“快车道”。活动现场,省内外果品企业、电商团队、采购商齐聚一堂,太和区精心选送的营盘街道董家沟金铃大枣、新民街道团山子维纳斯黄金苹果等特色果品惊艳亮相,不仅吸引了现场客商的频频驻足洽谈,更通过电商直播镜头,让全国网友直观感受太和水果的优质品质,有效提升了“太和水果”的区域品牌知名度与市场影响力。
锚定振兴启新程,品质赋能创未来
站在2025年锦州农博会的新起点,太和区并未停下发展的脚步。下一步,全区将以此次农博会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水果产业“产、供、销”一体化建设:在“产”端,持续推动品种改良与技术升级,引进更多优质、高效的水果品种,推广绿色种植、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从源头保障水果品质;在“供”端,完善冷链物流体系建设,规划建设区域性水果仓储保鲜中心,减少流通环节损耗,确保水果新鲜直达市场;在“销”端,继续组织优质果品参与产销对接会,加强与电商平台、直播团队的深度合作,探索“直播带货+产地直发”“社群营销+定制服务”等新型销售模式,助力“太和水果”实现“辽品出辽、走向全国”。同时,太和区还将着力培育水果产业地标性产品,通过挖掘地域文化内涵,为董家沟金铃大枣、团山子维纳斯黄金苹果等特色果品申请地理标志保护,提升产品附加值,并依托水果产业发展乡村旅游,打造“春季赏花、夏季避暑、秋季采摘、冬季品果”的农文旅融合新业态,让水果产业不仅成为带动百姓增收的“富民产业”,更成为展现太和乡村风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特色名片”。
金秋的硕果已沉淀为发展的底气,未来的蓝图正等待着实干绘就。太和区将以水果产业为支点,撬动乡村振兴全局,让枝头的“丰收果”持续化作百姓手中的“幸福果”,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书写更多“锦绣百果满乡野,太和佳味润民心”的美好篇章。
(信息来源:太和区农业农村局)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