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从锦州市高质量建设区域中心城市主题系列第四场新闻发布会传来消息,该市通过“116213+N”体系推进文体旅深度融合,今年以来游客接待量与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均实现25%以上增长,“五一”期间更成功跻身辽宁省热门旅游目的地前三,为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注入强劲动能。
近年来,锦州锚定“建设区域文体旅融合发展高地”目标,秉持“规划引领、市场主导、资源整合、打造精品”四位一体工作理念,多维度推动文体旅产业质效双升。在规划与资源整合层面,该市聚焦山、海、城“三条黄金旅游带”,加快“1+3+N”规划体系落地,将六大类文旅资源纳入统一管理,并组建产投类文旅集团承担融资、投资、运营职能,实现资源“攥指成拳”。
项目建设与招商引资质效并行是锦州文体旅发展的重要支撑。围绕重点领域,锦州赴上海等地开展文旅推介,接待27批次企业考察以推动意向项目落地;建立分级调度机制,对14个文旅配套标杆项目挂图作战。截至目前,全市18个文体旅项目开复工,总投资达35亿元,同时深化政银企对接,引入专业团队破解资金难题。
立足资源特色,锦州持续打响“英雄城市锦绣之州”品牌。一方面深耕“锦州年最东北”“奔赴山海前程‘是’锦”两大IP,年初以来开展七大类近千场次主题活动;另一方面推动“文旅+”多元融合,举办首届辽宁海洋冰雪节、承办全国冰上龙舟邀请赛等赛事并获“省竞技体育先进单位”,深化“文旅+红色”融合让红色旅游成为增长点。在非遗传承上,满族剪纸、满族刺绣入选首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全市非遗代表名录总数居全省第二,锦州面塑、辽西木偶戏等项目更走出国门展现文化魅力。
各县(市)区也依托优势打造特色IP:黑山县以“乡超”“乡BA”“黑马”半程马拉松赛事推动融合;北镇市构建“文化IP化、产业场景化、活动品牌化”模式,大芦花景区“天际飞车”带动二次消费占比达45%;凌海市打造“四季游”矩阵,春季赏花季带动乡村旅游收入增10%;义县深挖辽代文化,“宜州古城探古寻幽”线路入选全国50强,奉国寺开展230多批次研学活动。
此外,锦州以“游客满意”为核心,制定《“1+6+N”旅游综合服务标准化提升方案》,并严守市场安全底线,上半年检查经营场所3821家次,切实维护文旅市场秩序与游客权益。
(文/摄影朱敬阳)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