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nel_name!""}
新闻热线 024-23187042 值班电话 024-23186204
东北新闻网
北斗融媒
您当前的位置 :东北新闻网>>锦州频道>>锦州要闻
浅谈水土保持的科学实践与对策分析

2025-09-02 10:15:10    来源:东北新闻网 分享到:

当暴雨冲刷山坡,带走肥沃的土壤;当河流裹挟泥沙,淤积成高悬的“地上河”;当植被消失后,曾经的绿洲逐渐退化成荒漠……这些现象背后,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生态命题——水土保持。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人类文明延续的根基。水土保持,这场守护大地“皮肤”的行动,不仅关乎生态平衡,更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一、认识水土保持:为何“保水保土”至关重要?

水土保持,通俗来说,是通过技术措施和管理手段,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活动。它看似是“治理山水”的工程,实则是维系地球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石”。

水土流失:大地的“慢性疾病”

水土流失,指在水力、风力、重力等自然力或人类活动作用下,土壤被侵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自然界的水土流失本是一种缓慢的地质现象,但若人类过度干预——比如毁林开荒、陡坡耕种、过度放牧等,就会打破这种平衡,让水土流失成为“急性病”。

•水力侵蚀:最常见的类型。暴雨落在裸露的土地上,雨滴像“子弹”一样击溅土壤,形成细沟;水流汇聚后冲刷出深沟,最终将土壤带入河流。我国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就是水力侵蚀的典型产物。

•风力侵蚀:多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大风卷起地表的松散土壤,形成沙尘暴,不仅破坏农田,还会加剧土地沙漠化。

•重力侵蚀:陡坡上的土壤因重力作用发生崩塌、滑坡,常与暴雨、地震等因素叠加,造成严重灾害。

水土保持的“生态价值”

健康的水土生态系统,就像大地的“海绵”和“过滤器”:

•蓄水保土:植被和土壤能吸纳雨水,减少地表径流,既缓解洪涝,又为地下水“补水”;同时,土壤中的有机质和养分得以保留,保障农业生产。

•净化环境:土壤和植物根系能过滤雨水携带的污染物,减少进入河流、湖泊的泥沙和化学物质,保护水质。

•维系生物多样性:稳定的水土环境为动植物提供栖息地,比如森林下的腐殖土是真菌、昆虫的家园,河流两岸的植被为鸟类提供食物和庇护。

据统计,我国每年因水土流失损失的耕地达数百万亩,流失的土壤中含氮、磷、钾等养分相当于数千万吨化肥。可以说,水土保持不仅是生态工程,更是保障粮食安全、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举措。

二、水土流失的“罪魁祸首”:自然与人为的双重挑战

水土流失的加剧,是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人类活动往往是“催化剂”,让本可平衡的生态系统走向失衡。

自然因素:不可避免的“先天条件”

•气候:暴雨是水力侵蚀的“动力源”。短时间内的强降雨无法被土壤完全吸收,容易形成地表径流,冲刷土壤。我国南方雨季的“暴雨型”水土流失,北方春季的“风沙型”侵蚀,都与气候密切相关。

•地形:坡度越大、坡长越长,水土流失越严重。比如山地、丘陵地区,坡度超过25°后,即使有植被覆盖,也容易发生土壤侵蚀。

•土壤性质:沙质土壤结构松散,抗侵蚀能力弱;而黏质土壤保水性强,抗冲刷能力相对较好。黄土高原的黄土颗粒细腻、孔隙大,遇水易分散,因此成为水土流失的重灾区。

•植被覆盖:植被是土壤的“保护层”。植物的茎叶能截留雨水,减少雨滴对土壤的直接冲击;根系能固着土壤,增强其抗冲刷能力。一旦植被遭到破坏,土壤就失去了“防护盾”。

人类活动:打破平衡的“关键推手”

•过度开垦:为追求粮食产量,在陡坡上开荒种地,甚至“顺坡耕种”,导致土壤直接暴露在雨水冲刷下。我国西南地区的“石漠化”,很大程度上源于陡坡开垦后土壤流失,最终岩石裸露。

•森林砍伐:乱砍滥伐导致森林覆盖率下降,尤其是河流上游的水源涵养林被破坏后,水土流失加剧,下游河道淤积、洪涝频发。

•工程建设:修路、采矿、建房等工程活动中,若不采取防护措施,会大量剥离地表植被和土壤,形成裸露的“创面”,成为水土流失的新源头。

•过度放牧:草场承载的牲畜数量超过其恢复能力,植被被啃食殆尽,土壤裸露后易被风力或水力侵蚀,导致草原退化、沙化。

以黄河为例,历史上由于中游黄土高原的植被破坏,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达16亿吨,其中4亿吨沉积在下游河床,使河床每年抬高10厘米左右,形成世界罕见的“地上悬河”,对两岸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巨大威胁。

三、水土保持的“工具箱”:从传统智慧到现代科技

水土保持并非被动“防守”,而是通过主动干预,构建多层次的防护体系。这些措施既包含古人的生态智慧,也融合了现代科技的创新成果。

(1)生物措施:让植被成为“天然屏障”

植被是水土保持的“第一道防线”,通过恢复和培育植物,实现“以植物固土、以植被保水”。

•退耕还林还草:对坡度大于25°的耕地,停止耕种,改种树木或牧草。我国自2002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累计退耕超过3亿亩,许多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比如陕西吴起县,曾经“广种薄收”导致水土流失严重,退耕后森林覆盖率从1997年的19.2%提升至2023年的72.9%,成为“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示范县”。

•营造水土保持林:在荒山、荒坡种植耐旱、固土能力强的树种(如松树、柏树、沙棘等),形成“乔灌草”结合的立体植被结构。沙棘被称为“黄土高原的先锋树种”,其根系发达,能在贫瘠土壤中生长,且果实可加工利用,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封禁治理:对生态脆弱区域实行“封山禁牧”,减少人为干扰,让植被自然恢复。这种“无为而治”的方式成本低、效果持久,特别适合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

(2)工程措施:用“硬技术”筑牢防护网。对于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需要通过工程手段快速控制侵蚀,为植被恢复创造条件。

•梯田:在坡地上沿等高线修筑条状阶台,像“楼梯”一样减缓坡度,减少雨水冲刷。我国南方的“哈尼梯田”、北方的“黄土梯田”,既是农业文明的智慧结晶,也是水土保持的经典案例。梯田能使水土流失量减少60%~80%,同时提高土地的抗旱能力。

•淤地坝:在黄土高原的沟谷中修建坝体,拦截泥沙、淤积成田。淤地坝既能减少流入河流的泥沙,又能形成肥沃的耕地,被当地群众称为“打坝如修仓,拦泥如积粮”。目前,黄土高原已建成淤地坝5万多座,累计拦泥超过200亿吨。

•鱼鳞坑和水平沟:在荒坡上挖掘半月形的坑穴(鱼鳞坑)或沿等高线开挖的沟槽(水平沟),既能截留雨水,又能为植树造林提供种植点,适用于地形复杂的山区。

•挡土墙和护坡:在工程建设的裸露边坡(如公路、矿山边坡)修建挡土墙、喷射混凝土或种植藤本植物,防止边坡崩塌和土壤流失。

(3)农业措施:让耕种与保土“两不误”

在农业生产中,通过改进耕作方式,实现粮食增产与水土保持的协调。

•等高耕作:在坡地上沿等高线耕种,代替“顺坡耕种”,形成一道道“截水沟”,减少水流冲刷。

•免耕少耕:减少耕地翻耕次数,保留作物秸秆覆盖地表,既能保护土壤结构,又能增加土壤有机质。研究表明,免耕技术可使水土流失量减少50%以上。

•间作套种:在同一地块种植不同作物(如玉米与豆类间作),利用作物高矮搭配覆盖地表,减少土壤裸露时间。

•轮作休耕:合理安排作物种植顺序,定期休耕,让土壤恢复肥力,增强抗侵蚀能力。

(4)科技赋能:智慧手段提升治理效能

现代科技正为水土保持注入新活力:

•遥感监测:通过卫星、无人机拍摄影像,实时监测水土流失动态、植被覆盖变化,为治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土壤侵蚀模型:利用计算机模拟不同条件下的水土流失过程,精准预测侵蚀强度,优化治理方案。

•生态混凝土:一种多孔的混凝土材料,既能固坡,又能为植物生长提供空间,实现“工程防护”与“生物防护”的结合。

四、全民参与:水土保持,每个人都是“守护者”

水土保持不是某一个部门的事,而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从政策引导到个人行动,每一份努力都能为大地“添绿固土”。

政策保障:构建制度“防护墙”

我国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已形成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为核心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治理”的责任制度。同时,通过设立水土保持补偿费、开展生态补偿试点等,激励企业和个人主动采取防护措施。

公众行动:从身边小事做起

•节约每一寸土地:不随意侵占耕地、林地,拒绝购买非法开垦的农产品。

•参与植树造林:积极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在房前屋后、荒山荒坡种植树木,为家乡添绿。

•践行绿色生活: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降低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垃圾分类处理,避免有毒物质污染土壤。

•监督举报:发现乱砍滥伐、非法采矿等破坏水土资源的行为,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

典型案例:从“浊”到“清”的蜕变

锦州市地处全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辽西北地区,由于特殊的地形气候条件和历史上人为大规模开发行为,锦州市水土流失由来已久,成为该区域面临的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的水土流失,一方面会导致生态失衡,另一方面又加剧了水资源危机,既是生态恶化的集中反映,又是导致生态进一步恶化的根源。水土流失成为锦州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制约因素。长久以来,锦州市始终重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水土保持成为辽西北地区最大的生态基础工程,新中国成立以来,锦州市水土流失面积为3220.87km2,水土流失率为32.02%,至2023年,全市水土流失面积2780.17km2,水土流失率降至27.64%,水土流失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效。随着“三河共治”工程的实施,“水”与“土”治理相互正向影响,相得益彰。目前,锦州市新增造林面积8.5万亩,加之小凌河、女儿河、百股河穿城而过,锦州已经成为真正的“山海福地锦绣之州”。2022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到锦州视察时指出:“要检查治山、治水、治城一体推进,科学规划城市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多为老百姓建设休闲、健身、娱乐的公共场所。”

结语:守护水土,就是守护未来

水土保持,关乎大地的健康,关乎人类的生存。从黄土高原的淤地坝到南方红壤区的生态林,从传统梯田到智慧监测系统,人类正在用科学与坚持,为大地“疗伤”。每一寸不被侵蚀的土壤,每一条清澈的河流,都是大自然对我们努力的回馈。

正如古人所言:“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守护水土资源,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代代相传的责任。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用行动为大地编织一张坚实的“防护网”,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让子孙后代依然能享受水土滋养的馈赠。

(信息来源:锦州市水利事务服务中心陆鹏)

责任编辑:韩奕维

东北新闻网微博

北斗融媒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channel_name!""}